28
2020/05
分享
簇擁在雪域咽喉的茶故事
發布時間:
2020-05-28 11:17
來源:
從塔爾寺出來,坐縣級公交到多巴鎮,那里有去湟源的大巴。
去湟源,一定要選公共交通,這樣可以避免從高速上飛馳而過。走老國道,沿著湟水河谷,穿過或寬或窄的村莊與農田,兩邊隆起的高山彰顯著古道之險。我們現在走的這條路是解放后部隊修建的,熟悉青藏交通史的朋友說,這條道為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那時候,一車車物資從這里運至藏區。
事實上,這條道已經通衢上千年了,從駱駝馬匹到大卡車,見證了我們國家這一千多年在民族融合過程中的總總細節。第一個有組織成規模的從這里經過的就是唐朝時期的文成公主,她當時帶著逾5000人的隊伍,浩浩蕩蕩的從長安出發,那年她才16歲。一個16歲的少女,開啟了唐蕃古道,成為兩個地區,兩個民族的情感紐帶。
如今行走在藏族地區,大家對這一段和親依然還津津樂道。大唐真涌動著一種穿越歷史的大氣象,那個時代在與周邊少數民族部落互動中,給我們開創了很多新的思維,直到當下,我們還在借鑒那個時代的智慧。可能因為大唐本身就帶有鮮卑族的血統,所以他們明白自己身上所附帶的多元身份屬性。對于傳統漢族區域,他們是皇帝,對于西北草原部族,他們是天可汗。如今在中國政治生態中,往往領導人也具有多重身份,用不同的身份確定不同的權力主體與邊界。
據說文成公主在湟源這個地方停留過,當地老百姓內心里是這樣認為的。即便我們真的回到歷史現場,這種可能性其實真的很高。從湟源再往前走30公里就到了日月山,那是真正意義上的漢藏分界線。從甘肅沿河湟谷地一直到湟源,受潮濕的河谷氣候影響,海拔也并不是那么高,因此還沒有那種特別殘酷的自然考驗,但過了日月山就不一樣了。
在過日月山之前,湟源是一個很不錯的歇腳點。在湟源東峽鄉下脖項村有一個石刻,上面刻著“海藏咽喉”四個字,那個石刻是清朝嘉慶年間西寧道鄂云布題寫的。我在一個文史資料上看到過那個石刻的照片,此行也有專門去尋找。到了現場才知道,這個石刻在2004年的時候,湟源縣政府為了美化城市環境,將這個石刻轉運到了城關鎮東大街街口的一個花園里。這個小插曲難免讓人有點意外。
“海藏咽喉”確實是名不虛傳的,唐朝通衢以來,這里就成為商貿、軍事和外交的要沖,當然也是文化交融地帶。自唐朝文成公主的和親之旅后,這里就成了藏區各部族與中央朝廷聯絡的站點。宋朝時期,吐蕃都羅族大首領向宋朝貢馬以換取茶葉,可惜西夏阻塞河西走廊,于是孱弱的大宋還是集結力量開辟了河湟通道。一時之間,日月山成為茶馬古道的要沖。
元朝時期,河湟屬西寧州管轄,明朝將西寧州改為西寧衛。在湟源修筑長城,在下脖項鄉修筑關隘,將茶馬古道建制化。確定西北納馬諸部,并由朝廷發放“金牌信符”作為官方憑證。金牌分為上下兩部分,上號金牌交給納馬諸部,下號藏于內府。交易時,需要巡茶御史合符。明洪武三十年,朝廷制金牌41面,派曹國公李景隆將金牌下發給各衛屬。其中河州衛下發了21面,納馬七千匹,西寧衛下發了16面,納馬三千匹。
到了大清雍正元年,蒙古親王固始汗之孫羅布藏丹津脅迫丹噶爾地扎藏寺、東科寺僧人以湟源為據點發動叛亂。剛剛登基不久的雍正啟用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坐鎮西寧指揮。雍正二年,年羹堯發起了軍事行動,歷時十五天天,晝夜行軍,追殲叛軍,最終大獲全勝。之后年羹堯坐鎮西北,威名遠播。雍正三年,年羹堯與雍正之間的芥蒂越來越深,終于在農歷12月11日,雍正處死了年羹堯。雍正在打掉年羹堯集團的時候,給這位大將軍羅列了92條罪狀,分門別類為:
大逆罪5條,欺罔罪9條,僭越罪16條,狂悖罪13條,專擅罪6條,忌刻罪6條,殘忍罪4條,貪婪罪18條,侵蝕罪15條
其中貪婪罪最后一條為令馬起龍賣茶,得銀九萬九千余兩。馬起龍正是當年經營西北茶葉貿易的大茶商集團一員。在西北開戰之初,馬家就曾自告奮勇召集河西、川陜所有的馬家駝隊參與官軍的后勤運輸保障工作。在西北戰事平定之后,年羹堯曾上書請賞,雍正為馬家題寫“永盛”二字,勉勵馬家茶號永盛不衰。年羹堯倒臺之后,馬家捐贈10萬兩白銀作為西北軍費,講究現實主義的雍正就沒再追究馬家的罪名,同時繼續讓他們經營河西的茶葉生意。
雍正五年,朝廷按照年羹堯生前的構想,在湟源筑丹噶爾城。以此實現軍事牽制、政治統治以及商業往來。如今在湟源,依然還保留著大半的丹噶爾城遺跡。馬家茶號的生意在朝廷的保護下壟斷了河西與河湟地區。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馬家又向朝廷捐贈了10萬兩白銀。道光親手寫了一個“福”字贈送給馬家以示表彰。光緒初年,左宗棠出兵西北,馬家再次捐銀10萬兩,同時將自己茶號的千峰駱駝交給軍隊義務運輸。清末庚子年,慈禧西逃,馬家又向朝廷捐銀10萬兩,慈禧嘉獎說:“真不愧為一個大引商”。
可惜,庚子年之后,1900年至1905年,外國洋商開始進入河湟地區,參與中國內部的茶葉貿易。馬家的茶葉貿易遭受了巨大的沖擊。當時進入河湟地區的外商主要以英國、俄國、美國和德國為主。他們到河湟主要交換當地的羊毛,西寧毛在當時的國際市場上很受歡迎,外商運來茶葉等物質在青海交換,然后將羊毛運回天津。英商仁記的辦公大樓如今還屹立在丹噶爾古城。
邁步在丹噶爾城,看著四面被雪山包圍著的這座古老的小城,沒想到雖處于如此偏遠的腹地,但是也曾與歷史上那些風云人物際會,參與了一些轟轟烈烈的大歷史。沿著古城里的明清街區漫步,走到丹噶爾古城的城樓下,抬頭望,城樓上寫著“拱海門”四個字,落款是黃自元。遠處的雪山草地在藍天白云下如夢似幻,沒想到,那么多的風云人物在這里都留下了故事,這其中還包括一個安化人。從嘉峪關到丹噶爾城,他的字亦如他家鄉的黑茶,以渾厚有力的姿態雄峙西陲!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