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2021/07
分享
100年,最輝煌的是一路沉淀的精神遺產
發布時間:
2021-07-13 11:43
來源:
紅網
1917年岳麓山下,為兩湖茶場服務的近代茶學教育機構——湖南茶葉講習所正式成立。這是一件很小的事,1933年,民國文史工作人員將其寫入了《湖南年鑒》。講習所在長沙辦了4年,先后招收了8期學員,但是由于岳麓山并非產茶中心。1920年,開始籌劃前往當時湖南茶葉的主產區——安化。1921年,落戶安化的湖南省茶葉講習所正式開始履行它作為茶學教育的使命。彼時的中國茶產業和這個古老的國家一樣,正處于內外交困之中。如今我們回到歷史現場,無不感慨唏噓!
(資江邊上毛茶運輸)
在西方列強用艦炮轟開國門之后,中國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自1940年以來,各個階層先后崛起的領軍人物都在尋求救國良方。當時的中國,在科技、制度、軍事方方面面的落后,最后在文化上都喪失了應有的自信。
1919年,留學日本的吳覺農先生,在和他的日本同學交流時,他的日本同學得意洋洋的端著一杯茶問他:“你們中國也有這個嗎?”這對吳覺農先生的刺激很大!中國是世界茶葉原產地,具有上千年的實踐史,形成了豐富的茶文化內容。血氣方剛的吳覺農先生奮筆疾書,寫下了《茶樹原產地考》一文,引經據典,駁斥國際上歪曲事實,對中國茶的各種誤讀與貶損。
那一年,還有一位安化年輕人東渡日本,他叫彭先澤。他和吳覺農先生一樣,學成歸國,成為了20世紀中葉中國茶產業的中流砥柱。
(日本間諜做磚茶考察時的記錄)
兩湖茶場的開發源自于晚清時期的“五口通商”,漢口開埠之后,對于洞庭湖平原周邊山區的茶山注入了活力,從漢口可以連接國際市場。彼時在國際市場上,中國茶由于茶樹種質資源和制茶技術的“壟斷”,茶葉對外貿易在同治光緒年間創造了輕工業發展的良好勢頭。可惜,好景不長,一戰之后,印度、斯里蘭卡等地茶園面積擴大,品質穩定,以及西方殖民者建立的世界貿易渠道導致中國茶的出口出現了斷崖式下跌。崛起之后的新茶區,在市場營銷上開始編造各種謊言,詆毀中國茶。被資本家贖買的植物學家開始發表言論,質疑中國作為茶樹原產地的事實,開始混淆視聽,抨擊中國茶品質低劣。而當時的中國茶產業經營者主要還是以地域性商幫為主,他們缺乏國際意識,依然還故步自封的守護著祖先傳下來的工藝,在貿易環節,各種陳規陋習,壓迫茶農,剝削茶工,在傳統銷區依靠信息不對稱大肆傾軋。
覺醒一代的中國茶業人心了明白,要改變產業現狀,首先在于培養具有新思維的從業者。1917年,在湖南長沙岳麓山下,產業覺醒一代翻開了近代茶學教育的新篇章。在那個動亂的年月里,要成就一些事情,需要有一批具有遠見卓識的優秀人才。
湖南茶葉講習所的出現,只是湖湘地區作為眾多教育救國和實業救國相結合的嘗試之一。同一時期出現的還有肥皂學校、火柴學校、紡紗學校,圍繞輕工業,培養產業工人,發展產業,改善財政,同樣也關乎國家命運。與其它所有輕工業不同的是,湖南有很好的茶葉產業基礎,講習所可以真正意義上的融入產業。
(湖南茶學,積淀深厚)
1921年,湖南茶葉講習所將安化茶區作為了學校實踐教學的基地,講習所為后來修業農校茶葉學科建立以及湖南茶葉試驗場的組建奠定了基礎。1927年,時任修業學校校長的彭國鈞先生在湖南安化購置田產,設立農業相關的學科,而這其中就包括茶業科。翌年,修業學校更名為湖南私立修業農業職業學校。抗日戰爭爆發,武漢淪陷,當年海外求學的彭先澤先生已經成長為了國內的農學專家。1939年,他臨危受命回到安化,創辦茶廠,緩解抗戰背景下西北茶荒的問題。
(修業農校茶科主任的任命函)
他是一位理論專家,也是一位實業家,他創辦茶廠親力經營,他研發新產品重塑被戰火破壞的產業秩序。1944年,他被正式任命為修業農校茶科主任,在具備豐富的實操經驗背景下,他更是身兼教學任務,培養產業近代化所需的人才。
湖南茶學教育從講習所的設立到抗戰勝利前夕,我們看到的是基于現代茶學教育對傳統產業進行的徹底改造。經過改造,代表中國茶產業的湖南茶,順利的完成了3大轉型。
1、組織形式從過去傳統商幫轉型至近現代的股份公司;
2、生產方式從過去的鄉村手工業轉型至近代工業化;
3、產業工人從過去的家族學徒的傳承轉型至職業高等教育;
近現代股份公司、現代工業化、受過職業高等教育的產業工人,這幾個標簽放在今天的安化茶產業,我們還能感受到來自半個世紀前的精神遺產。1921年,是這個精神遺產形成的開端,由那里開始引導安化茶產業從組織形式、生產方式和產業工人三個方面朝著最先進的方向發展。
(白沙溪茶廠擴建之前的面貌)
在這種先進性轉型過程中,打破了過去在安化不能筑制磚茶的“詛咒”,最后不僅研發了黑磚茶,還揭秘了茯磚茶的制作工藝,解放以后,讓湖南成為了全國最大的茯磚茶生產基地。
在這種先進性轉型過程中,突破了戰火烽煙的阻隔,開辟了抗戰時期的新茶路,為鞏固大后方,粉碎侵略者的“民生侵略”的企圖,團結西北各族同胞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王云飛先生的《茶作學》著作,比莊晚芳先生的《茶作學》要早十來年,彭國鈞為其題寫“茶業先導”)
在這種先進性轉型過程中,在這里誕生了一群優秀的近代產業專家。彭先澤的《安化黑茶》,王云飛的《茶作學》等優秀的茶學理論著作,促進了全國茶學學科的建設。從這里走出去的馮紹裘先生,同樣是在抗日戰爭背景下遠赴西南邊陲,研制的滇紅茶,對于恢復戰時出口創匯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資水悠悠,航道兩側,兩江總督枕著茶山長眠,與之相顧無言的是繼承了百年精神遺產的老茶廠。茶香裊裊,古樹參天,從湖南茶葉講習所到修業農校茶學科再到湖南農業大學茶學系,工藝的薪火相傳中,我們的所見是一代一代的青年才俊在不斷投身于這一片葉子的事業中!
下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