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2025/04
分享
湖南日報3篇評論文章重磅推介紀錄片《安化黑茶》
發布時間:
2025-04-09 09:51
來源:
4月3日,《湖南日報》刊發《解碼千年黑茶文化》《安化黑茶的前世今生》《隨“黑茶使“共探茶密碼》3篇評論文章推介紀錄片《安化黑茶》,詳情請看↓↓↓
編者按
清明前夕,湖湘大地煙雨朦朧。歷經一冬蟄伏,安化古茶樹舒展新芽,首批春茶帶著晨露的清冽落入竹筐。以安化黑茶為主題的四集紀錄片《安化黑茶》近日于湖南衛視、芒果TV、茶頻道圓滿收官。該片以深刻的歷史挖掘、精妙的科學解讀和創新的敘事手法,深入挖掘了這片茶葉背后的歷史、文化與匠心精神。讓我們伴著簌簌春風,捧一盞湯色如琥珀的安化黑茶,觀賞一片茶葉中的經世致用。
解碼千年黑茶文化
作者:劉仲華
《安化黑茶》紀錄片從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三個維度,闡釋了千年黑茶的文明密碼和時代價值。
白沙溪鈞澤源有機生態茶園
在茶文化方面,紀錄片再現了黑茶成為“官茶”的歷史脈絡。作為“戰略物資”,安化黑茶通過萬里茶道遠銷蒙古、俄羅斯,生動展現了“以茶治邊”的政治智慧和商貿傳奇。安化黑茶“三尖三磚一花卷”的品類體系,被納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
在茶產業方面,紀錄片穿透雪峰山云霧,呈現安化黑茶從古法制茶到現代產業集群的蝶變。安化黑茶以36萬畝生態茶園為基底,打造了從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的產業樣板,構建起覆蓋生產、加工、文旅的全產業鏈,以“中國黑茶之鄉”躋身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在茶科技方面,紀錄片以顯微視角剖析“金花菌”的共生密碼。通過超高清影像首次展現黑茶發酵中微生物的協同作用,揭示冠突散囊菌對提升黑茶品質的科學機理。
《安化黑茶》紀錄片不僅是千年黑茶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播佳作,還將成為黑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必將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書寫更加輝煌的傳奇!
安化黑茶的前世今生
作者:陳善君
“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茶,一種人會喜歡一種茶。”四集新攝原創紀錄片《安化黑茶》,以時間為經,以空間為緯,以現代光影技術為媒介,以第三人稱為講述角度,選取劉文、劉新安、周六、劉仲華四個主要典型代表人物依次出鏡,全景全息介紹安化黑茶的歷史地位、生產情況、傳承發展、特色功效,科學形象地展現了安化黑茶的前世今生。
安化黑茶是經世致用之茶。歷史上的安化黑茶絕對不是一般茶飲,而是一款關乎國計民生的“官茶”“貢茶”。紀錄片第一集通過梳理有關文獻,追溯它的發展歷程,客觀說明了安化黑茶何以于國而言“定邦安邊”,于家而言“既飲且賣”,安化黑茶何以有“茶運與國運相牽,國運與茶運相連”之說。那是因為安化黑茶的確是萬里茶道、茶馬互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片中對有關文獻的檢索解讀具有說服力,安化黑茶地位分量也由此顯見。
安化黑茶是自然生態之茶。紀錄片第二集通過介紹安化黑茶最近幾十年的生產銷售過程,突出介紹了安化黑茶是出自“益山益水”的茶中精品。“安化山中不耕田,一件茶品吃半年。”安化其地多冰磧巖,長年云遮霧繞,是茶得天地之精華;云臺茶葉肥實厚大,梗葉兼用,竹篾藤蔓又隨手可得,是茶得自然之饋贈;制作加工雖然復雜繁難,卻全賴手勤腳快和適當的物理科技賦能,絕不做任何化學加工提煉,貯藏和運輸過程中,也只任由“時間”發酵,是茶的神奇造化之精妙。安化黑茶是貢品,更是精品。
安化黑茶是文化傳承之茶。紀錄片第三集著重再現它的傳承發展過程,生動詮釋了安化黑茶何以生生不息的歷史文化密碼。千兩茶萬兩茶是安化黑茶的標牌,至今閃亮;七星灶是安化黑茶的“煙火日常”,至今明亮。“茶”傳是因“人”傳。安化人愛茶,跟愛戲一樣,從祖先那里來的,都成為骨子里的東西了。安化“人”好“茶”才好。
安化黑茶是有益健康之茶。紀錄片第四集通過分析它的實驗發展歷程,深刻講述了安化黑茶富含科學營養成分的特殊功能效用。紀錄片中講述了一代代“茶人”或者茶科學家發現、探究“金花”的故事。現已通過實驗室的觀察檢測數據分析得出,“金花”藏著安化黑茶身上的“秘密”,是它使得安化黑茶經受時間的磨礪陶冶,經過“發酵”后而淬煉出多種有益有效有用的微生物成分。
茯磚茶“金花”(冠突散囊菌)
紀錄片條理清晰、結構嚴謹,每集集中一個主題,而各集又互為因果、互相說明,形成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有機整體。第一集是說“果”,后面三集是見“因”。安化黑茶為什么能“經世致用”堪當大任,是因為它是一款好茶。第二集則具體解說,是因為“好山好水出好茶”;第三集具體解說,是因為“人好茶才好,用心做好茶”;第四集則具體解說,是因為“茶本身就好,營養價值高”。第一集是歷史的發問,后面三集是從三個角度分別給出的邏輯回答。
再加上紀錄片清晰得當的鏡頭語言、樸實而又透著哲理的恰當解說,不僅將安化黑茶作了全方位的透析和立體式的呈現,而且做到了于一款茶中見歷史、見科學,見人物、見故事,見風物、見精神,從而以高科技現代光影的形式,為安化黑茶繪形塑像鑄魂、寫志立傳存史,確實不失為一部高質量的新時代茶文化紀錄片。
總而言之,四集共百余分鐘的《安化黑茶》是部質量上乘的紀錄片,也是部內蘊豐富的文化片,還是部制作精良的文旅片,予人以知識、溫暖和力量的人文片。值得大家,特別是愛茶的朋友去觀賞并探究一番,從片里盡可以讀懂它的“前世今生”。
隨“黑茶使”共探茶密碼
作者:王哲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養一方茶。千百年來,人與茶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傳奇。四集紀錄片《安化黑茶》以茶為媒,融歷史、地理、人文與科技于一體,由數位“黑茶使”,將安化黑茶前世今生的秘密與久經淬煉的歷程,向觀眾娓娓道來。
黑茶的“前世”
黑茶何時出現,何時流通于市,又如何遠行西北?歷史上有關安化黑茶的記載并不豐富,留下了諸多未解之謎。紀錄片巧妙地讓第一位“黑茶使”——岳麓書社的古籍編輯劉文,帶領觀眾在草蛇灰線般的文獻記載中,探秘解謎。
茶馬互市開通后,中國內地運銷西北的茶葉數量逐漸增加。《明史·食貨志》的一條記載引起了劉文的注意:“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則困以病”。這種茶,似乎指向了家鄉的安化黑茶。順著這條線索,劉文在古籍中探尋安化黑茶的“前世”。
安化黑茶
從五代《茶譜》中“其色如鐵”的渠江薄片,到明代茶馬互市時遠“征”西北的官茶;從楊一清督理陜西馬政時推行的一系列茶政改革,到御史陳講“以商茶低偽,悉征黑茶,地產有限,乃第茶為上中二品,印烙篦上”的奏疏;從晉商在“萬里茶路”途中揚起的塵埃,到左宗棠西征時以茶籌餉的謀略……
云開霧散,安化黑茶的歷史逐漸清晰。安化黑茶似乎從誕生起,就承擔著治國安疆的使命,這也正是湖湘文化中經世致用精神的生動注腳。
開篇定調,紀錄片的首集展現出安化黑茶的厚重底蘊與歷史價值。在片尾激蕩的音符中,觀者心中的震撼久久不散。從前的我們,似乎從未真正了解過安化黑茶……
拙誠至上的茶業“桃源”
為什么是安化,為什么是黑茶?這一謎題,由紀錄片的第二位“黑茶使”——安化白沙溪茶廠的茶人劉新安揭開。
安化千兩茶非遺傳承人劉新安
安化獨特的地理環境,如同大自然精心設計的制茶工坊。冰磧巖土壤中豐富的微量元素,資江流域濕潤的小氣候,云臺山大葉種茶樹的堅韌品格,共同造就了黑茶生長的黃金配方。“山崖水畔,不種自生。”群山也帶來饋贈。在只有茶樹恣意生長的安化,茶與人相依相伴。
殺青、揉捻、渥堆、復揉、七星灶烘焙、貯存發酵,隨著紀錄片所呈現的鏡頭,我們見證了一片樹葉的蛻變。松香明火間,看似質樸無華的傳統工藝,卻蘊藏了安化茶人千百年的積淀與傳承。耐得煩的安化茶人懷著誠摯與敬畏之心,用技藝回饋著自然的禮贈。這種順應天時、抱樸守拙的生存智慧,在安化人“喊山”的千年吟唱中臻于至境。當老茶農用古老的調子喚醒茶山,那些鐫刻在茶樹年輪里的約定,化作久久回響的天籟。
久經淬煉后,安化黑茶又在山水迢迢的相送中,踏上“萬里茶路”遠行他鄉。而在它們的身后,仍有萬千茶香縈繞安化,默默守望著代代茶人的晨昏。在這里,家家戶戶做黑茶、存黑茶,提前一晚煮茶、燜茶,一泡就是一缸,琥珀色的茶湯在茶缸里泛起漣漪。
且將新火試新茶
為何有人說安化黑茶“越陳越珍貴”?新世紀的黑茶又將去往何處?最后的謎題,由“85后”茶人周六和茶學專家施兆鵬等“黑茶使”解答。
古法的核心變量是“天”,茶學專業團隊聚焦“微生物”領域,揭開黑茶發酵的秘密。他們用顯微鏡頭捕捉菌絲綻放的瞬間,用氣相色譜儀分析茶多酚含量,用宏基因組測序解析菌群密碼,用代謝組學追蹤后發酵動態,將茶葉中微生物的暗流涌動化作可量化的數據。
紀錄片將茶學實驗與五感品鑒相類比,讓觀眾更直觀地理解了黑茶發酵的“魔法”。從1958年中國首個茶學專業的建立,到現代分子生物學對黑茶成分的揭示,正是新一代“黑茶使”的科學探索,試圖揭開黑茶如何有益于健康、是否真的能降血壓、調血糖、順腸胃的秘密。且將新火試新茶,這種守正創新的智慧,體現在千兩茶制作的非遺傳承中,也展現在茯磚茶發花工藝的精準調控上。
要知曉從何處來,更要思考向何處去,古老的茶業如何煥發新的生機,這是安化茶人,乃至中華茶人所面臨的共同挑戰。《安化黑茶》不只是一部紀錄片,還是一部啟示錄,其延伸意義與時代價值不言而喻。
從來處來,向去處去
古人曾云:“野泉煙火白云間,坐飲香茶愛此山。”在湖南安化的群山深處,六億年前冰磧巖的呼吸融入資江的水汽,氤氳著千年古茶樹,一代又一代茶人用雙手編織著跨越時空的生命密碼。
在紀錄片恰如其分的聲樂與光影配合中,觀眾仿佛置身于多維感官的千年茶窖,在新一代“黑茶使”的帶領下,一同撬開冰磧巖封存的歷史斷層,層層揭開黑茶歷史的迷霧與發酵的秘密。
當紀錄片的鏡頭定格在琥珀般的茶湯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片樹葉的涅槃史,更是人們與自然共生共榮的文明史。黑茶的興衰,是中華大國邊疆治理的縮影;茶人的傳承,是他們與草木之靈相守相成的智慧;科技的介入,則展現了傳統與現代和解的無限可能。
白沙溪大師莊園茯茶
安化黑茶用它的醇厚與拙誠,講述著中國茶文化最本真的哲理——真正的經典從不拒絕改變,歷經淬煉而越陳越香;真正的傳承,是讓傳統在未來的脈搏中繼續跳動。
正如片尾所言:“只要時間還在向前,一切都值得期待。”從古時的毛文錫、楊一清、左宗棠、陶澍,到今天的施兆鵬、劉仲華、劉新安、周六,下一任“黑茶使”又會是誰,下一段尋茶之旅又會有怎樣的傳奇?
水過三沸,各位看官,飲茶否?
來源:湖南日報